我对二胡诠释《母亲》一歌的几点浅见
作者 吕平
编辑 冬景
今年“5•12”母亲节前后,我在互联网或者微信公众号上发现,用二胡来演奏《母亲》的歌很多,但规范的层次较高的职业名家名师很少见,更难说精心细讲了。
为了抛砖引玉,近期,我在淮安市老年大学石塔湖校区有四十多名学员的二胡班上特意作了主题讲解与推介,没想到效果意外的好。淮安市规划系统退休桥梁工程师、二胡班学员蒋金涛先生还现场摄录,还后期制作了美篇,圈内外的琴友看后反响还挺积极。促使我又对讲课进行了文字整理,就有了这篇《我对二胡诠释〈母亲〉一歌的几点浅见》,作为对讲课视频的补充。
1、母亲与父亲,是自古以来人类的两个文艺创作不懈的永恒的主题。
用二胡诠释《母亲》一歌,要源于歌曲,更要别于歌曲,努力成为二胡“这一曲”。而突破点在于从“小我”的母亲,到高于“小我”的祖国母亲。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更是“这一曲”二胡人都想努力达到但不易达到的二度再创作的目标。所以,非职业二胡人的我,学琴永远在母爱指引的路上……
2、由小我的“母亲”升华到大时代背景的祖国母亲,或者说华夏民族,是一种大我超我的精神境界。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其中”,我们即使得不到“上”,也至少得到“中”,或接近“中”。这种演奏者艺术再创造中的大气魄高思想境界,亦或是认知,不可或缺,且很重要。
3、弓弦诉说《母亲》,从演奏细节上讲,要注意左手微回转滑音、上滑音、圆音、颤指、装饰音、揉与不揉弦等的细节变化,与右手运弓快慢、长短、强弱、弓段、顿挫的变化相互融合,互为促进。
4、对一首乐曲的诠释,发散性思维,研究性了解不可少。
对原歌曲的理解,还应当包含对歌者阎维文的演唱认识:
他的演唱特点是什么?
别人对他的演唱又是怎么评说?
他人的演唱又有什么不同?
等等,对原歌曲的理解,对歌者的演唱认识、了解、融入,对我们用弓弦“声腔化”的艺术处理有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5、歌唱的换气与用情,和二胡演奏的气息运用与情感表达,有异曲同工的奇妙作用。
6、整体曲风的把握,应当建立在柔刚结合,并且以柔以情以真以善以爱以美的原则去完成!
**********
作者介绍
吕平,中国音协会员,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会员,资深广播文艺编辑、记者,淮安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老年大学二胡教师。
图 作者:吕平